首页 > 职业资格考试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又称“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从苏轼诗“料得清贫馋太守”中,我们可知文与可担任过此职。

B.“刺史”是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始置。职任监察,官阶高于郡守。

C.“节度使”为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掌管当地军政大权。安史之乱后,内地也遍设节度使,总揽军政大权,成为对抗中央的军事力量,世称“藩镇”。

D.“都督”是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政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相关的问题
第1题
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天烧的烟称为燧。

C.《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D.《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购之金千斤”中的“金”指的是黄金,“千斤金”的意思是一千斤黄金,这也能看出秦王对樊无期的痛恨之深。“金”指黄金也有其他的例子,比如《老子•九章》中的“金玉满堂”指的就是黄金。

B.我们常说某人“五音不全”,这里的“五音”有一种说法,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如按音高顺序排列,相当于简谱中的1、2、3、5、6。

C.“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指的是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D.《触龙说赵太后》中的齐国“必以长安君为质”的质,指的是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秦始皇的父亲、战国燕太子丹等都曾经做过人质。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指《诗经》,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源头;《书》即《尚书》;《春秋》也叫《左氏春秋》,相传为战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们与《礼》《易》合称“五经”。

B.员外郎、光禄少卿、司农少卿都是古代官职名称,其中司农少卿主管农业,“迁考功员外郎”中的“考”是对官员的考核,而“迁”一般指官职的改任。

C.左,古代很多官职有左右之分,左右的地位不同时期多有变化。左有“卑下”之意,如“左迁”指降职。

D.《玉树后庭花》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历来被认为是亡国之音,在古诗文里已经成为一个典型意象,比如“隔江犹唱后庭花”所用即是此意。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卫•科波菲尔》自始至终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每一个读者都会从天真无邪的大卫身上唤回对自己童年的回忆。

B.谦称是表示谦虚的称谓,“鄙人”、“竖子”、“足下”、“不才”、“舍下”、“仆”、“愚”都属于谦称。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史学上和文学上都是极有价值的巨著,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战国策》是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定的国别体史书。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权力次之的有持节、假节。“节”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信物,如《苏武传》中“杖汉节牧羊”。

B.歃血,指古代举行盟会时,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或涂抹于钟鼓之上,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如违约背叛盟友,将遭神的制裁,命如此牲。

C.《周礼》是儒家经典,它与《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是古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历代礼制影响深远。

D.宗室,即国君或皇帝的宗族,中国古代也称大宗的庙为宗室,通常以与皇帝的父系血缘亲疏关系来确定是否列人宗室之列,历代就此规定不一。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即传车,古代驿站专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所乘坐的车马。

B.“宏辞”,即博学宏词,科举的名目,是考选进士及第者的科目,考中后授予官职。

C.“男”,爵位名,中国古代设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男是第五等即最高等。

D.“节”,符节,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时,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衔枚”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形状如筷子的器具,防止喧哗,以免被发觉。

B.“出”是指京官因获罪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

C.“布衣交”,指贫贱之交,也指有地位的人与平民的交往,布衣是古代平民的衣着。

D.“赙赠”是指封建时代,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出钱财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习俗。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官,官名,唐朝始置,明代对推官职掌一般都说是“专掌刑名”,或者说“理刑名”。

B.荫子,指子弟承荫,荫,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

C.防秋,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

D.谥,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尊号,另外也有“称为”的意思,如“身死无名,谥为至愚”。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因考期在八月,故又称为秋试、秋闱。

B.侍班,指古代臣下轮流在宫内或行在所随侍奉君主、记事、记注起居,或处理其他事宜,即“入直”。

C.三木,桎、梏、拲合称“三木”,可以枷在犯人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因为是木制的 所以称为三木,一般借指较轻的罪行。

D.对簿,指受审问。簿,狱辞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诉状。在古代审讯时,依据状文核对事实,故称对簿。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来仅有鲁国的《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成为儒家重要的“六经”之一。

B.《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比较忠实而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前722-前467)250年间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

C.《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纵横家的策谋和传说的汇编,刘向是它的校订者和最后编订者。按照年代的方式汇集了继春秋以后,下至秦吞六国约240年间(前460-前221),当时谋臣策士的活动和他们游说的种种谋策,是战国时代纵横家的言行总集。

D.《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7万余字,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约515年间的历史人物的言论和史事。它长于记历史人物的谏言和对话,语言古朴,议论时的旁征博引,对话中的巧譬善喻,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鸿门宴》《报任安书》和《廉颇蔺相如列传》都出自纪传体史书《史记》。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是儒家的经舆著作。

C.古人说的“连中三元”中的“三元”指解元、会元和状元。

D.自传体小说《成长》的作者拉索尔•贝克有“当代马克•吐温”之称。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