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业资格考试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下列关于诗词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根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C.古人根据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类型,《沁园春 长沙》属于中调

D.沁园春是词牌,它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则是这首词的标题

答案
收藏

D、沁园春是词牌,它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则是这首词的标题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下列关于诗词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相关的问题
第1题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在古汉语中,用作敬称的还有“君”“公”“阁下”“卿”“足下”等。

B.周代时期,受分封诸侯的爵位共有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

C.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慷慨激昂。

D.大夫,官职等级名。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级。后因以大夫为任官职者之称。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文中指古代地理名称,在今河南省境内黄河以南。河,古代专指黄河

B.黄老,黄帝与老子的合称。道家尊二人为始祖,因以"黄老"代称道家

C.九卿,古代中央政府所设立的九个高级官职的名称,但历朝的名称不尽相同

D.五铢钱,汉代钱币名,汉武帝时始铸,重五铢,钱上有"五铢"二字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虎符,即调兵用的兵符,战国时已存在,《史记》中有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吏;古代官员职有专司,所以称"有司

C.被兵,指遭受战祸,也指配备兵力

D.行省,即行中书省,是元朝中央政府进驻地方的管理机构,也是行政区域名称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唐设进士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诔和奠都属于祭文,二者在写作重点及韵散要求方面没有区别

C.员外郎,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玺书,玺,即印,古代尊卑通用。秦汉以后,唯皇帝印称玺,玺书专指皇帝的诏书

B.社学,元明清时期官府设立的学校。以教化为主要任务,多设于当地的文庙

C.屯田,汉代以后,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士兵和无地农民垦荒种地的制度

D.传,指驿站或驿站的马车。舍相如广成传中的传指马车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本指宫廷的侍卫;宋代以后,民间特称医生。“祖”本指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B.“竖子”是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它还有“童仆”的意思。

C.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喜悦;羽,声调激愤。

D.“箕踞”指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又称“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从苏轼诗“料得清贫馋太守”中,我们可知文与可担任过此职。

B.“刺史”是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始置。职任监察,官阶高于郡守。

C.“节度使”为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掌管当地军政大权。安史之乱后,内地也遍设节度使,总揽军政大权,成为对抗中央的军事力量,世称“藩镇”。

D.“都督”是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政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下面句子中对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书常把五音和六律并举。律,本指用来定音的竹管。

B.古代祭祀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牢,本是养牲畜的圈。

C.薨,唐代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

D.教坊司是管理民间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事务。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